欢迎来到彩壳资讯
彩壳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健康 > 心血管疾病严重可致命 心血管病有哪些发病症状?

心血管疾病严重可致命 心血管病有哪些发病症状?

日期:2023-09-16 08:23

心血管疾病现在有年轻化的趋势,一旦忽视前期症状,延误或者控制病情,中风和猝死的几率也会倍增。

在气温多变化的季节,心血管疾病案例也会随之增加。而现代人生活习惯不佳,“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提早找上门,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年龄层次也越来越低。如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在30、40岁的青壮年身上也很常见。

更可怕的是,心血管疾病就像是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有致命的危险。心脏以及急诊学界定义猝死是指病患在症状发作之后一小时内死亡,而猝死90%的原因与心血管有关,其中心血管相关疾病、心肌梗塞占了大多数。

一般来说包括心脏或血管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我们称之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如高血压、高胆固醇或是糖尿病、心脏病等。一旦没有积极治疗或者控制病情,很容易造成心脏或者大脑的血管阻塞、血液循环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心肌或脑补缺氧,中风和猝死的风险也会倍增。

专家建议,防范心血管疾病除了要避免“三高”。同时也要养成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少熬夜、不暴饮暴食,采取低盐、低油、低糖和高纤的饮食方式;适当的运动,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病发几率,远离猝死的危机。

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只有老年人才得冠心病和高血压

仅在我国6-18岁的中小学生中,高血压的发病率就已达到8%。因此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年轻人,应定期测量血压。此外,冠心病是心脏血管的动脉硬化,这个过程早在青年甚至幼年时期就已经开始,目前我国冠心病发病年龄明显提前。

误区二:运动量越大越好

现代人特别是办公室族,平时没时间锻炼,偶尔放松便到健身房狂练一番。其实,这样的危害更大。长期工作紧张,体能透支,疾病已悄然而至,一旦运动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则表示此次运动强度适当。

误区三:尽量不吃药

很多冠心病患者,犯心绞痛时,总是尽量忍着不吃药,以为经常吃药,以后就无效了。

其实,如硝酸甘油等急救用药,只有长期吃且每天吃的频率又很高时,才可能产生耐药性,间断服用,不会形成耐药性。

误区四:急性心梗保守治疗好

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它创伤小、效果好,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如果经济条件许可,介入治疗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误区五:放上支架就万事大吉

很多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做完支架手术后症状迅速消失,甚至恢复了体力活动。但由于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其他部位同样也会发生狭窄,危险性仍然存在。因此,即使放了支架,同样应注意按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根据病情按医生要求继续服药治疗。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有哪些症状?

心血管疾病发病前,其实有很多症状都容易被忽视。如果你遇到以下十种情况,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1。经常感到心慌、胸闷。

2。劳累时感到心前区疼痛或左背部放射痛。

3。早晨起床时一下子坐起,感到胸部特别难受。

4。饭后胸骨后憋胀得厉害,有时冒冷汗。

5。晚上睡觉胸闷难受,不能平躺。

6。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有明显胸部不舒服的感觉。

7。走路时间稍长或稍快,感到胸闷气喘,心跳加快。

8。胸部偶有刺痛,一般1~2秒即可消失。

9。爬楼梯或做一些原本很容易的活动,感到特别累,需歇几次才能完成,且感到胸闷气短。

10。浑身无力,不愿说话。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