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彩壳资讯
彩壳资讯
当前位置:彩壳资讯 > 教育

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技巧有哪些方法呢

日期:2024-05-23 03:45

家庭教育与亲子沟通技巧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失去家庭教养这个重要的学校,教育这个概念就不复存在”。家庭教育是奠定孩子品德发展的基石,它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而且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携手同行,相互支持,同步配合,才能提高教育质量,使每个孩子得到真正的教育和健康的发展。因此,做好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根基。家长应当具备那些教育孩子的理念呢?

一、家长要有一颗平常的心。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独特的个性。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求每一位家长以平常心来对待自己孩子成长的问题。有这样一件事,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上了中学以后,变了,也不知不觉的长脾气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了,不爱和大人说话了。其实这很正常,孩子进入青春期了。由于生理的变化会对孩子产生朦胧的、对异性的眷恋和向往。家长应该及时的给孩子讲清这些生理变化的原因和过程,并且给孩子正确的引导。而不能大惊小怪、捕风捉影、武断猜测、强行阻挠、严加惩罚。那样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甚至产生敌对情绪走向事情的反面。

二、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

现代的家长应从“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中解脱出来,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问题。

1. 家长要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倾向。每个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都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希望孩子好是正确的,但期望值过高就会对孩子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喘不过气来。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例表明过高的期望值会扼杀孩子的个性,使“神童”厌学、逃学甚至于自杀。家长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孩子。“高分低能”现象不能在孩子身上重现。“响鼓要用重锤敲”这并不是完美无缺的成才之道。“响鼓”更不能一锤敲破。

2. 家长要克服“包办代替”的倾向。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任务重,时间紧,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参加家务劳动,一切家务我全包了,久而久之孩子会养成依赖心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是勤劳懒惰的表现、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是自立自强能力低下的表现。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将来怎么能立足于社会、又怎么能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呢?“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话一点不假。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有所作为的人,都是从小就受到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所以作为家长要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

3. 家长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几千年的应试教育使人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考分是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管你素质有多高、品德有多好、能力有多强只要考分低那你就是差生。分数的确能说明一些问题但它绝对不能说明一切!一个人知识的积累主要靠勤奋学习得来而品德的形成却靠人一生的生活积累得来。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的人;一个人如果缺乏良好的道德修养即使学富五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才。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拥有真正美好的心灵和正直无私的高尚品质。一个人如果道德败坏即使学富五车也会干出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事来。正如一位哲人所说:“知识是一个有良好教养的头脑的一半”。可见良好的道德修养对一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家长要把良好的道德修养放在培养孩子的第一位。

三、家长要有民主的作风。

对孩子严格要求是非常必要的,但要严而有度。这个度就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基础上的。“严师出高徒”这话不假,“棍棒之下出孝子”这话也不假;但“不打不成材”“娇惯坏三代”这种观点对与否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标准的问题和先后问题。“爱在其中,严在其外”这句话是对的,“爱”是手段,“严”是目的,“爱严适度”才能达到“严”的目的。“棍棒之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这种说法是偏激的、不科学的。“打”只能使孩子口服心不服,只能造成孩子对父母的惧怕和对父母的反感。“打”不能使孩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不能让孩子心服口服、悔过自新。好多家庭用打代替了教育,使孩子在肉体和心灵上都受到了伤害。孩子犯了错误,作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分析错误的根源,指出孩子犯错误的危害性,并且帮助孩子订出改正错误的措施。这样做,既能让孩子口服心服,也能使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拳拳爱心。

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任何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呢?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不犯错误的。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作为家长不能一味的责怪孩子,要冷静地分析孩子犯错误的根源,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的错误,要和孩子一起认真剖析错误的危害,要和孩子一起研究怎样杜绝错误的再次发生。这样有利于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家长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鼓励和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营养品。鼓励和表扬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价值,让孩子充满自信;鼓励和表扬能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差距,让孩子充满斗志;鼓励和表扬能让孩子看到光明和前景,让孩子充满信心。

鼓励和表扬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赞美可以鼓舞勇气,提升自信,适度惩罚也可以帮助改过迁善,赏识可以使人才俊涌现。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曾经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其大意是劝天下父母不要一味的老调重弹、絮絮叨叨的责备小过失,应多找孩子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表扬,这样才是真正的关心孩子、教育孩子。如果家长能经常用激励和赞美来激发孩子的内心潜力的话,那么孩子的每一天都将会在阳光雨露中度过,时刻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五、家长要给孩子适当的批评和惩罚。

表扬和鼓励固然重要,但批评和惩罚也不可缺少。适当的批评和惩罚能帮助孩子增强责任感,磨练其心智、磨炼其意志、培养其承受能力、养成其健全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家长要掌握好批评和惩罚的尺度。过度的批评和惩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会扼杀孩子的创新精神、会给孩子带来心灵的创伤。在现实中很多家长却忽略了这一点,望子成龙心切而频频使用责骂、训斥等粗暴手段,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变得性格孤僻、内向、暴躁、厌学甚至离家出走。

六、家长要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

现在有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心想让孩子多学点知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惜牺牲孩子的休息时间和自由空间,为孩子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学习项目和学习计划,使孩子应接不暇、苦不堪言,长期这样就会严重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正常成长发育。“久旱逢甘雨”“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老话就是让孩子要健康成长就一定要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空间。

许多父母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仍然担心学习落下跟不上人家的步伐而挤占孩子仅有的一点自由空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句古训说明了有张有弛才能更好的工作和学习这个道理。“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家长要把适当的时间留给孩子去享受童年的欢乐;把适当的空间留给孩子去接触自然和社会;把适当的自主权留给孩子去选择兴趣和爱好;把适当的闲暇留给孩子去思考人生及未来;把适当的小事留给孩子去做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拥有自由的空间会使孩子的思维更加活跃、思路更加清晰、视野更加开阔、心灵更加充实。“天生我材必有用”让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吧!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