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彩壳资讯
彩壳资讯
当前位置:彩壳资讯 > 健康

81岁老人患瘤主动脉报废 专家联手拆瘤、移肾、血管改道重建

日期:2023-09-23 18:20

光是看标题,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个手术的惊险和复杂,而真实的情况其实还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困难得多。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为一名81岁的老人实施感染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手术。由于这个瘤波及了患者的主动脉、十二指肠、脊柱、肾脏等多部位,并且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医生在做主动脉瘤切除的同时,还为病人“另辟蹊径”改道重建血管通道,并且将患者的左肾移植到右髂窝“重新安家”。该手术由血管外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及肾移植科等多学科专家完成。目前,患者已恢复进食,能下地活动,精神状态也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常光其教授为老陈检查身体

反复发热、腹痛腹胀 竟是感染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在作怪

今年1月初,这位81岁的患者老陈(化名)受凉后出现发热,体温高达39℃,伴寒战、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去医院检查,对症治疗,但发热和腹痛并未明显好转。后辗转多家医院检查,抽血化验显示革兰阴性菌感染,腹部CT显示:腹主动脉中段壁间血肿并周围多发渗出可能;主动脉粥样硬化伴多发穿透性溃疡。情况十分危急,老陈家人马上将其转入中山一院救治。

老陈入院后,血管外科专家团队对其病情进行了详细讨论,考虑诊断为感染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并邀请重症监护室专家进行会诊。专家们经过讨论后,一致认为需抗感染2周后再进行手术治疗。然而,在住院期间,老陈的感染指标却进一步升高,2次血培养出肠沙门菌肠亚种,医生团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给予抗感染、控制血压、营养支持、镇痛等对症治疗。

然而,一系列的治疗仍未奏效,命运似乎还在开老陈的玩笑,他仍反复出现发热并伴有腹痛,复查CT见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较前进展,并向上累及右肾动脉。


拆瘤、移肾、重建血管 专家联手挑战高难度手术

3月1日,考虑到老陈的病情进展,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李梓伦副教授联合泌尿外科、胃肠外科及肾移植等多学科专家历时10个小时为老陈实施了高难度手术,场面可谓惊心动魄。

常光其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患者年纪大、已经是81岁的高龄,心脏情况还不好,而且他患的感染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瘤体已经严重破坏了主动脉的结构,并且渗透和腐蚀了脊柱,累及到双肾动脉开口位置,前面还与十二指肠粘连严重,手术的难度和风险都异常大。

手术的第一步是要把瘤体剥离干净,常教授和李教授先开腹将假性动脉瘤暴露出来,之后胃肠外科张信华副主任医师帮助分离瘤体与十二指肠的粘连部分,然后肾移植科李军和邓荣海教授帮助分离左肾并将其取出放在摄氏4度的碎冰中保存,完成这一步就花了2个多小时。第二步是切除瘤体,清除瘤腔内及穿透到脊柱内的感染组织和脓液,并以安多福溶液反复浸泡瘤腔,以杀灭细菌,同时将瘤体近远端主动脉予以缝扎。第三步需要搭桥建立上下半身的血管通路,由于原来血管的位置严重感染且侵犯到双肾动脉开口,已无法原位重建,只能另外“改道”,只能搭建一条从右腋动脉到左右股动脉的人工血管通路,保证上半身的血液能够充分到达下半身。上述第二步和第三步均由血管外科常光其教授和李梓伦教授完成,共花了近5个小时。最后一步是将摘下的左肾移植到右侧髂窝,由于右肾动脉与假性动脉瘤紧密相连,右肾也受到瘤体的波及,已丧失功能,只能进行左肾自体肾移植。肾移植手术由肾移植科李军副主任医师和邓荣海副主任医师共同完成。总个手术从开始到结束共花了10个小时。

术后出现腹腔淋巴瘘,多学科“上阵”联合救治

术后,老陈转至外科ICU进行重症监护、抗感染、输血、输白蛋白、胸腔和腹腔引流、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经过9天治疗后,转回了血管外科普通病房。

由于他的腹部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出现了腹腔淋巴瘘(乳糜瘘),医院联合心内科、神经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并制定治疗方案,给予禁食、肠外高营养治疗、抗感染、化痰、制酸、充分营养支持等治疗。

目前老陈无发热、腹痛等不适,并拔除了胸腔、腹腔引流管,已经恢复进食,能下地活动,精神状态也较之前有了明显改善。

家庭医生在线(m.ccaike.com)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内容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