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彩壳资讯
彩壳资讯
当前位置:彩壳资讯 > 历史

唐代中期政治家裴度介绍——他是如何帮助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的?

日期:2023-10-09 06:16


唐朝(618-907)是继隋朝之后统一的中原王朝。共有21位皇帝,历时289年。唐玄宗即位后,开创了开元盛世,将唐朝推向鼎盛。天宝年间,全国人口达到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诸侯割据、宦官专政相继出现,国力逐渐衰落。下面《听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裴度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钟离,汉族,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他是唐代中叶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裴度,出生于河东裴氏东卷房,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中进士。唐宪宗年间,迁御史中丞。他支持宪宗削藩,因此与宰相武元亨双双被刺杀。武元亨被杀,裴度也受伤。他随即接替吴元衡出任宰相。随后,他亲自出镇督战将领平息淮西叛乱。因功被封为晋国公,世称“沛晋公”。此后历任穆宗、敬宗、文宗三个朝代,多次外出朝拜宰相。晚年随世事沉浮,以避祸患。仕途结束时,他写下了一道命令。开成四年(839年)卒,享年七十五岁。追谥太傅,谥“文忠”。会昌元年(846年)赠太师,后获准入显宗寺。


裴度坚持正道,辅佐宪宗实现了“元和中兴”。为将二十余年,举荐了李德裕、李宗民、韩愈等名士,重用了李光彦、李肃等名将,还保护过刘禹锡等人。据史载,他“往来中外二十年,忧国安危,忧时重”。他的同时代人将他与郭子仪相比较。在文学方面,裴度主张“词宜美而不怪,词宜新而不改其理”,反对中国古代文字追求怪异。他为文士提出了许多建议,深受同时代人的尊敬。晚年留在东都时,与白居易、刘禹锡等人交往密切,成为洛阳文化活动的中心人物。诗集有《全唐文》和《全唐诗》两卷,记载了他的诗作。


裴度的早年生活不详,但据说出生于著名的河东裴氏家族。祖父裴友霖曾任濮州濮阳县令;父亲裴宇曾任河南府渑池县县令。贞元五年(789),裴笃仲考入诗科,贞元八年(792)考入博学弘词部。裴度考虑大局,建议宪宗停止追查,以安抚全国将领。宪宗当日遣人回宫,将二奴交至京兆府处决。元和九年至元和十二年,李光彦、吴崇胤等将领屡立奇功。然而,唐军攻克淮西的四年间,由于朝廷粮饷困难,将领们互相望而却步,忽视了剿匪,收效甚微。宪宗对此感到担忧。宰相李逢吉、王涯等人以劳累军队、浪费钱财为由,极力劝阻宪宗停军。裴度主张亲自督战。第二天,宪宗在延婴殿留下裴度一人,问他:“你真能代我出兵吗?”裴度跪下,泪流满面地答道:“我发誓与这个叛徒不相往来!”宪宗也表示为之感动。裴度继续道:“前几天我看到吴元济的求降信,我料到叛徒处境艰难,只是我们将领意见不一,进不去,所以没有投降。如果我亲自入营,那么诸将都想立功巩固圣人的青睐,灭掉这个贼人是必然的!”宪宗同意了。于是,裴度就任麾下尚书、同中书下平章事、蔡州刺史,兼任张邑军节度使兼沉、广、蔡州观察使,兼征兵、征兵等职。淮西宣威处置使。他建议只称其为“安抚处置大使”,“改弦更张”以“悬置中央平衡”,“麻烦宰相”以“给其谋划的机会”。宪宗一一采纳。随后,裴度任命刑部侍郎马先生为宣威副使,太子右妃韩愈为行军司马,礼部尚书李正风,冯肃,京师、礼部尚书李宗民等为判官、秘书。 。这些请愿书也获得批准。


德宗时期,朝政中存在许多倒行逆施、不讲道理的行为。偶有官员有谋反之事,常命金吾侍卫暗中查报,以致丞相不敢在自己家里见客人。直至裴度辅政,因叛乱大臣和叛军尚未被杀,需要接收人才,共商击败贼寇的策略。于是奏请到宰相私宅接见宾客,宪宗批准了奏折。从此,天下有才之士,都可以向宰相献计献策。宰相能够在私宅接待人才,是在裴度的邀请下实行的。自远征淮西以来,禁军屡战屡败。由于军中死伤人数越来越多,无法及时运送,商议之人考虑停兵撤军,频频交换报告。裴度认为,如果不及时消除根本之患,最终将酿成大祸;如果淮西的内患不消除,两河的盗匪也会效仿淮西盗贼,与朝廷争夺。因此,他坚决要求坚持讨伐。宪宗非常信任裴度,所以毫不犹豫地听从了他的建议。


裴度受任后,在延英殿回答宪宗施政问题时说道:“主上忧群臣受辱,故应去义,捐身以祭其性命。叛军被消灭,就可以朝见皇帝了。”若贼在,则无暇回朝。”宪宗为他的恳切请愿流下了眼泪。

关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