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彩壳资讯
彩壳资讯
当前位置:彩壳资讯 > 爱玩

农历七月十四为什么叫中元节?又有哪些传统风俗呢?

日期:2023-09-28 07:37

中元”即汉族传统节日“三元”之一。“元”是始、开端的意思,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故称元月。古代术数家以第二甲子为“中元”,即农历七月十五(在广大南方地区,俗称“七月半”),这一天是汉族人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的日子,也是重要的“八节”之一。

中元与上元﹑下元合称“三元”。上元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元为七月十五(中元节),下元为十月十五。中元节与清明节、宗族等一道,是作为祭祀崇拜祖先的重要体现,

我们当地中元节叫"七月半",传统祭祀祖先、亲友的节日,七月半,鬼乱窜,没事别在南墙站,这句老话,中元幽影倩,月圆引魂归。这几天夜晚一般不独自外出,衣服晚上不能挂外面,夜晚不让小孩外出,怕孤魂野鬼撞上了。

中元三天,已故亲人可以从地府走出,重回阳间来,所以,我们当地就有给亲人烧纸钱,放馒头,也有放河灯的,照亮亲人回家的路,

在中元传统鬼节的习俗,大家寄希望于这三日祖人能够从酆都复出,来到人间“再食一回烟火”。但“此烟火非彼烟火”,为后辈为祖先特意准备的,寓含了孝道的含义在其中。而且中元节亲人给祖先烧的纸钱据说亲人自己能收到,所以我们当地子孙后代都在中元节这几天祭奠祖先。

河堤山坡公路前

家家儿女化冥钱

悼愿天堂魂顺意

福添晚辈佑平安

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各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绝大部分华人都将中元节定在农历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是本土文化的产物,源于华夏民族的孝道,七月十五原是小秋,有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清乾隆《普宁县志》言:“俗谓祖考魂归,咸具神衣、酒馔以荐,虽贫无敢缺”,而海外华人华侨则会借此节日寄托对祖先的哀思和故乡的思念,也会寄批银回家以尽孝。

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街头巷尾则要祭孤魂野鬼,所以中元节也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

广东人和福建人对中元节很是重视,特别是潮汕人,除了祭祖先及灶神外,还会举办非常隆重的潮人盂兰胜会。潮人民间既奉道又信佛,所以道教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节逐渐与民间的鬼月俗信相互融合的,成为了一个集祭亡、祀鬼、解难、赦罪为一体的盛大传统民俗节日。盂兰胜会各会场设有施孤台、建醮台、戏台、大士台、神坛等。各街坊的戏台,以潮剧演出为主,还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和手工技艺作品展示。

清明节只是汉族习俗吗,有没有别的少数民族也要清明节扫墓祭祖。为什么?

红河州的傣族也兴清明节扫墓上坟,而且还要在坟山祭祀献饭,下午回到家杀猪宰羊办伙食宴请亲戚聚餐。哈尼在坟山还兴鸣放铜泡枪。临沧市习俗有在坟山生火煮饭熬鸡在墓前吃饭。(配图2:元阳县傣族服饰)

清明本是24节气中一个普通的岁时节令,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起初,清明节并没有祭祀先人的习俗,但后来逐渐与日期相距仅一两天的寒食节相融合,发展为中国重要传统节日。这个节气万物复苏,是适合耕种的时令,从此进入农事大忙的阶段。

  寒食节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来与晋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传说相附会,寒食节扫墓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清明节与寒食节,两个民俗节日交融后,禁烟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祭祀先人的习俗越发凸显。由于我国的历史起源于农业文明,农耕技术、家庭事业、宗亲宗族等都讲究世代传承,所以2000多年来,清明节追思先人,成为中国人传承不息的特有风俗。

  在我国,除了汉族以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同样有过清明节的习俗,如我国北方的满族、赫哲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以及南方的壮族、侗族、彝族、白族、畲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纳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共计25个民族,都过清明节,只是过节习俗不尽相同。

  例如,壮族群众对祭扫祖先陵墓十分看重,过清明节时要全家出动,带上五色板、肉、香烛、纸幡等到祖坟去上供,行拜礼;而土家族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要上坟挂青,家里要吃猪头肉,有“清明酒醉,猪脑壳有味”的说法;另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风,清明节要上山采艾蒿,洗净切细后,与糯米、腊肉、蒜苗、五香、盐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

  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无数海外游子所谓“认祖归宗”、落叶归根的重要纽带。在我国,清明节的基本内容,以扫墓祭祖、踏青春游为主,但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清明节习俗也是各有特色,颇有趣味和文化内涵。

关灯